在過往的刻板印象里,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總被貼上這樣的標簽—— 手握 “鐵飯碗”,日子是 “事少錢多離家近”,工作是朝九晚五、端茶看報,活成了不少人眼里 “神仙日子” 的模樣。
而民營企業,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: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兩天用,一個人頂兩個人干,從早到晚都在和時間賽跑,拿效率當命拼。
直到和這家國企客戶合作,我才徹底打破了之前的錯誤認知—— 他們展現出的工作狀態,不僅讓人驚嘆,更打心底里肅然起敬!
他們的“拼”,絲毫不輸民企。每周6 天連軸轉,每天在崗 12 小時以上是常態,會議室的燈常常亮到凌晨,討論方案、梳理細節、攻克難題,那份投入和付出,完全顛覆了 “國企清閑” 的舊印象。
他們的“實”,是真正的躬身入局。即便請了專業合作公司,也從沒有抱著“甩手掌柜” 的心態高枕無憂,更不會用一句“專業人做專業事”來麻痹自己、推卸責任。反而全程深度參與,上到宏觀方向的戰略把控,下到微觀環節的技術細節,每一步都和團隊并肩作戰,把 “共同成事” 刻在了行動里。
他們的“優”,是藏在細節里的專業。他們做事邏輯嚴謹:總能站在全局視角統籌規劃,既抓得住核心重點,又不會在細枝末節里“鉆牛角尖”,避免陷入 “撿了芝麻丟西瓜” 的內耗。和他們共事,我們咨詢團隊不僅能高效推進工作,更能在每一次溝通、每一場討論里學到真東西,是我們實實在在的 “良師益友”。
他們的“善”,是讓人溫暖的處事格局。不管是對“同一陣營” 的咨詢單位,還是“對立陣營” 施工單位,始終守著兩個原則:以合同為 “綱”,不越邊界、不搞含糊;以信任為 “基”,多些理解、少些猜忌。尤其難得的是那份 “對事不對人” 的包容 —— 哪怕合作中出了問題,也從不會揪著過錯指責,而是一起找原因、想辦法,這份胸襟讓人打心底里佩服。
他們的“遠”,是善于把合作變成共贏的長遠布局。在合作過程中,他們愿意發掘合作單位的潛力、培養伙伴的能力。包容我們的不足,鼓勵我們發揮擅長,把國企里“傳幫帶” 的理念,延伸到了每一個合作團隊中。這份 “授人以漁” 的遠見,不僅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和平臺,更讓我們心甘情愿拿出全力以赴的態度,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做。
這樣的國企客戶,哪里是“合作方”,更像是一起成長的 “同行者”,這樣的企業,才值得真正的肅然起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