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感悟 || 爛尾樓雖貽害無窮,但我從中得到了重要啟示
發布者:管理員 | 發布時間:2025-10-17 | 所屬分類:企業動態 | 閱讀次數:57
每次從西安北站出來,抬眼便是南廣場旁那兩棟突兀的爛尾樓,格外刺目。作為古都的窗口,它們與流光溢彩的高鐵站形成鮮明對照,成了城市面容上未愈合的疤,不免令人扼腕。
然而今日,我嘗試轉換視角,從開發商的角度審視這片殘局。爛尾的成因錯綜復雜——或許是資金鏈猝然斷裂、或是股東內訌和理念相左,又或是招商困頓,藍圖上的繁華遲遲未能落地等原因。但,當危機如潮涌至,選擇抽身而退,未嘗不是一種“壯士斷腕”的清醒。
關鍵在于那份審時度勢的權衡。若問題已如潰堤,仍執意填補,只會耗盡最后的生機。相反,果斷放手,反而為未來留存再發展的余地。這需要莫大的勇氣,畢竟曾經的投入——土地競拍的巨資、建安項目的投資、還有合作單位的欠款等,皆成“沉沒的成本”,如東流之水,再難回還。
而我,因為性格中的優柔寡斷,在沉沒成本方面也交了許多學費。明知敗局已定,卻總被已投入的成本——金錢、時間、未竟的期待緊緊牽絆,以致在糾結猶豫中錯失止損的良機。
最為深刻的教訓,莫過于那些已然暴雷的地產客戶,對方早已支付無望,而我卻仍對舊賬存有幻想。更有甚者,要求繼續投入人力提供咨詢時,我雖內心掙扎,卻未能果斷拒絕。結果呢?舊債未清,新投入又如泥牛入海。如今回望總結,正是因為我缺乏那份直面沉沒成本的魄力,與“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”的清醒。
爛尾樓以它殘缺的輪廓,無聲地訴說著一個真理:“止損,是比堅持更艱難的進取。”面對沉沒成本保持理性,是現實為我們正誠每個人補上的一堂活生活的實踐教學課。